果然到了第二日,贾元春派了太监夏守忠来贾府,传了一道谕旨下来,点名命宝钗等只管在大观园中居住,不可禁约封锢,命宝玉仍随进去读书。
此时贾政、贾琏都在衙门,是王夫人和王熙凤去接的谕。
待夏守忠去后,二人再来回明贾母。
贾母见宝玉欢喜得无可不可,只顾了听他要这个,弄那个,笑着连连答应,别的也什么都顾不得想。
王夫人瞧在眼里,心中十分得意。
.
别看元春是跟着老太太长大的,可如今在宫里当了贵妃娘娘的元春,跟王夫人才是母女一条心一条藤儿。
让宝钗、宝玉住进大观园,这可是王夫人想了许久的一步好棋。
首先,自打宝玉出生不久,就被老太太带在身边抚养,王夫人这个亲娘反倒插不进手去!
试问哪个当娘的,能忍得下这个?
且不说宝玉跟老太太比跟王夫人更亲近,就是宝玉的一举一动、大事小情,样样都是老太太做主。
尤其后来贾敏死了,老太太就三番两次地派人去南边,非要接贾敏的独生女儿林黛玉过来。
黛玉一来,老太太立马就将三春从自己院子里给挪去了李纨那里,自己只带着宝玉、黛玉两个居住。
这还有谁瞧不出来?
老太太这是明明白白地一心要撮合自己最疼的孙子和最疼的外孙女成一对儿。
王夫人心里明镜儿一样,若真是让宝玉娶了黛玉,那自己可就更夺不回儿子的控制权了。
但老太太是贾府里的“老人星”,又是王夫人的顶头婆婆,王夫人是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幸亏闺女元春当了贤德妃娘娘,王夫人终于有了救星!
.
昨日趁着元春说起自己在宫中无事,便将那日省亲时兄弟姐妹的诗作编成《大观园题咏》一书,顺口说了一句:
“家中几个姊妹个个能诗会赋,好得很。
宝玉的三首诗也作得极风雅,只是不甚点题。
让他写园子,他就只写住在园子里头怎么风雅,到底还是小孩子。”
王夫人立刻便说自从贵妃省亲结束,大观园便被封禁,无人出入,宝玉十分喜欢那园中美景,在家时时念叨可惜了。
娘两个商议多时,定下说为免得大观园寥落,要让姐妹们都去园中居住,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不比别的兄弟,须得也命他进园居住。
免得不让他也进去,只怕他独自觉得冷清,一时不大畅快,难免要伤心生病。
.
这下子,可是皇上的贵妃下了谕旨,谁敢不听?
老太太也不敢抗旨不让宝钗宝玉搬进大观园去。
宝玉搬出了老太太的院子,也就顺理成章地从老太太的眼皮子底下脱离开来,王夫人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拿回了对儿子的掌控权。
黛玉也搬出了老太太的院子,便顺理成章地少了老太太的庇护,没人撑腰子,她一个小姑娘,就顺理成章地只能乖乖听话。
他两个都搬出来,是为“两出”。
宝钗得以从贾府的偏远小院搬进大观园去,从此便更方便时时接近宝玉,是为“一入”。
如此一来,“两出一入”之间,自然都是王家人、薛家人得了好处。
这当中的终极目的,还不都是为了宝玉?为了王夫人的唯一倚仗?
当然了,虽说宝玉年纪大了,按礼法说应该别院居住。
不过为了王家人一条心,许多事情也顾不得样样周全了。
比如,未嫁姑娘们的名声。
宝钗反正以后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并不在意有什么名声问题。何况,还是有了贵妃娘娘的谕旨点名让她住进大观园的,反倒是好事。
至于一道儿住进去的三春,也无所谓。她们可是沾了宝钗的光才能住进大观园的!
迎春、探春是庶出,惜春是东府里头的,谁管她们以后能嫁什么人?
黛玉就更无所谓了,老太太接来的,哼哼,活该。
这可是贵妃娘娘下的谕旨,吃了亏也只能算你倒霉。
.
却说宝玉一听说可以和姐妹、丫头们一起住在大观园里头,满脑子想的都是好事儿。
比如老太太、老爷都鞭长莫及,他以后每日里都和女孩子们一道儿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斗草簪花、拆字猜枚,看她们描眉画、描鸾刺凤,大家都坐卧不避,嘻笑无心……让宝玉越想越是欢喜万分,在贾母面前兴头头地又要这又要那。
只可惜谕旨里没说可以不去书院,让宝玉深深惋惜。
回想从前不用上学的时候,夜里和袭人亲热,早上给麝月梳头,中午和秋纹调笑,下午和碧痕洗澡,没事儿去东府听戏,和薛蟠喝酒,到了晚上掌灯了,还能去看看黛玉,回自己屋来的时候,宝姐姐还等着跟他说话儿。
这一切风雅之举,要是都发生在风雅之地大观园里头,那简直就是风雅到了极致。
对了,若是“风雅小郎君”秦钟还在,那就更好了。
宝玉宁可跟秦钟一道儿去上学,再加上香怜、玉爱,四个人来回抛媚眼,那可就更风雅风流了。
唉——只可惜秦钟临死竟然说后悔没考科举,真是没这个福分……
忽然,“无事忙”宝二爷又想起该去问问黛玉要住哪里,不知她选的院子能不能离着自己选的怡红院近便,便借口说小解,起身出门,其实是要去黛玉房里问她。
谁知刚出了贾母屋门,就见贾环在山石后探头探脑,朝他坏笑招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