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2、大军出关(1 / 1)

宋应升接着说道:“老爷虽然我们人力资源丰富。但是,现在老爷的各种事业发展的非常好,很多都处于上升期。人手还是非常紧张的。”

杨凡问道:“你看现在可以动员多少民兵,当然不能影响目前的重大项目。现在秋收在即,也不能影响庄稼收割。”

“老爷,匠户全是工人,一个也动不了。家奴和佃户马上就要秋收,秋收后还要播种冬小麦。去修大坝,大量的水利设施也要修建,毕竟现在新开发的荒地都远离河道了。等水库建好,灌溉用水要靠沟渠才能输送到比较深远的田地。未来几年水利建设工程用人只会多,不会少。”

杨凡点点头,这些他都有数,宋应升说得都是实情。“你觉得不影响其他项目的情况下,能组建几个民兵辅兵团。”

宋应升低头反复考虑了一下,说道:“老爷带走三个团就是极限了。不能再多了。征发的再多就要影响收割了。另外,大军都走了,老爷的领地不能没有防御力量,还需要征召三个民兵团看守老家。这样就需要六个团了。”

现在虽然有百万人口了,但壮丁也就二十几万人。其他都是老弱妇孺。真正能上阵的不多。六个团。两万人,已经快到百分之十了。再征发多了容易伤筋动骨。

“好的,就征发三个团的辅兵吧。”杨凡排版道。

“这次出征,为了便于运输物资,我们沿着滦河向上游行军,目前我们能动员多少船舶。”

运输处的处长是黄浩,他时老人了。是最早跟随杨凡的人之一。

“老爷,目前改造好的蒸汽机船,只有十艘,每条运力百吨左右。运输处下面其他的船,都是漕船。逆流而上运输军需,需要拉纤,或者船夫用竹竿撑船。速度非常慢。恐怕跟不上大部队的行军。”

这是个大问题,部队不可能等着这些乌龟一样慢的船。

“能否用蒸汽船做拖船,一条蒸汽船拖动几条漕船逆流而上。”杨凡说道。

他记得后世的大运河上,都是前边一条机动船,后边都是没有动力的拖动的船,长长的一串,像是火车一样的。

“老爷高见,这个倒是可以试一下,我估计一条蒸汽船拖动五条漕船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可以出动六十条运输船,跟随大部队行动。”

运输问题解决了,此次出征,问题就不大了。杨凡的军队接近现代军队的作战方式,及其依赖后勤。

“财政处、物资处那边,做好拨款和军需物资准备了吗?”杨凡问道。

财政处长是湘怡,她说道:“老爷,目前已经批了五十万两的现银。五十万枚银币随时可以拨付。后续计提了三十万两,作为超出部分的补充。”

物资处和出纳是湘莹负责。她说道:“作战物资会后就可以发放,物资充足,足够打几次这种规模的仗的。”

接着,杨凡安排宋应升为首,加上没有跟随出征的头头们,组成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领地的日常事务,以及看守老家。

最后,杨凡说道:“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谨慎。这次作战如果打胜了,我们的家业就会在上一个台阶。诸君必须紧密团结,全力以赴,不可玩忽懈怠。”

众人立刻起立,大声应诺。

散会后,会议安排迅速传达下发。整个领地动了起来。

杨凡从领地建设开始,就非常重视,一旦需要发动战争时,整个体系转入战时体系的问题。

这次,是对两年来战争动员建设的一次考验。

需要出征的各个部队传达命令后,官兵们一个个都是摩拳擦掌,老爷的家业正处于上升期,大家都有上升空间,所以每个人都想立下军功。

各个部队,立刻分发武器和给养,整队出发。到遵化城北的军用临时码头集合。同时各个部队开始派人去新城仓库领取物资。

草原不比内地,大量的无人区,打起来后,牧民肯定都跑了。荒山野岭的无处补给。所以需要的东西都要带齐了。不然,倒了草原上肯定抓瞎。

中午,一匹快马驮着通讯处的传令兵,冲进了河西守御千户所的土楼大门。传令兵的后背插着三面红色的小旗。这是紧急军情的标志。

这座巨大的土楼里,住着守御千户所的3600卫所兵,以及他们的家属,为他们服务的招募来的流民家庭等。总人口两万多人。

杨凡再严酷的训练他们后,把他们最终定位为战车兵。也就是大明版本的偏厢车团。

偏厢车明代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主要是作为可以机动的野战防御工事使用。例如戚继光所用偏厢车。每一面偏箱车为32辆,一百多米长的车墙,配合64门长管狼机铳,这便是车营一边所配属的常规火力。相当于可以移动的城池。

明人把车营称为“有足之城”,将与游牧骑兵之间的野战,变成了一场“攻城战”,也就是说,明军通过战车的机动和连环,进而逼迫蒙古骑兵在野外进攻一座火炮环绕的移动工事。

早期的车营,所用的时重型偏厢车,车侧面装有重型木板装甲。重量再六百斤左右。当时,土默特部强大正值巅峰,顺义王拥有众多的重甲骑兵,所以车营也有些重型化。

但随着俺答汗去世,蒙古人的衰落,草原上重骑兵消失,取而代之的都是轻骑兵,甚至是牧民征召兵。而车营也开始轻型化。从六百斤以上的偏厢车,一下替换到了二百斤的轻车,重量减轻了2/3,操作人员也大为减少,从10~15人减少到了3~5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