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衣锦还乡(1 / 1)

搜索留言:

第七百零三章衣锦还乡第七百零三章衣锦还乡→:八三看书83ks,空间存千亿物资,后娘带崽去逃荒!

顾邵微微一愣,“可是很多人并不愿意留在当地,还是想回家乡!”

李元青笑笑,看向顾邵,“顾大人,一个地方留不住人,无非就是这里的并没有值得他留下的,或者是这里没有他的家乡好。”

“可是如果北云城这里能得到的东西,比家乡多,我相信很多人愿意过来,而且还可以举家迁移过来。”

顾邵一愣,想到了西北城那里的情况,笑了,“你想复制西北城那边的情况?”

顾邵点头,深以为然,“对,有军功的给土地,如果不留下,那就相当于放弃了。不仅如此,还给安家费,如果家人愿意迁移过来,一个人十亩地,这一大家子过来,就有上百亩的地。”

“现在利用砂石土壤种植小麦和甜菜,玉米等作物,产量提高很多。就拿小麦来说,一亩地五百斤,一百亩地就五万斤,按照小麦一斤五文钱算,仅仅地里的收入就有好几百两。”

顾邵并没有说话,仔细斟酌,“一大家子一百亩地种植小麦,一家子未必能忙得过来?”

李元青又说:“现在镰刀更加锋利,而且现在有工匠正在研制收割小麦的农具。”

“另外,小麦管理难,但甜菜,玉米红薯,那就简单多了,还能增加养殖。”

“总之我对这里发展前景,非常看好。另外,年前我已经放一批士兵回老家了。”

“给他们路费,让他们把家搬过来,这些人个个都有好几十亩地,多的有上百亩,等到把家人带过来安家之后,还有更多的安家费和赏钱。”

“顾大人,你与其在这里担心留不住人,还不如早点考虑如何接纳这么多的人。”

顾邵笑了,居然被擅长打仗的李元青提点了,拱了拱手,“顾某知晓了,一定会全力配合李兄。”

李元青摆了摆手,“我这只是纸上谈兵,具体的事情,还要顾大人和袁大人定夺。”

顾邵笑着点头,“好,我一定竭尽全力。”

在外为官,可能也就这次机会了。

等到几年之后,回到朝堂之上,估计会进入内阁,再也没机会在外为官了。

中午,九公主能吃平菇,但受不了香菇和韭黄的味道,倒是顾邵挺喜欢吃香菇。

柳盼儿变着法子的,给九公主弄好吃的。

有了好吃的时候,九公主也不想京城了。

在李元青,赵大将军和顾邵,还有袁大人,整顿军政要务的同时,足足三万外地的士兵,纷纷回乡。

南河府地处平原,有黄河经过,土地肥沃。历史上,曾经很多王朝在这里建都。

现在虽然不是京都,但因为人口众多,土地肥沃诸城。

只是大周建国百年之后,人口增加,南河府增长更多。

吴三壮就是南河府下面的吴家村的一个壮汉子,因为家里的兄弟多,足足七个兄弟,两个姐姐。

吃不饱饭,朝廷征兵有钱有粮食,吴三壮收拾包裹,自愿去打仗。

相比较饿死,还不如战死,至少还有抚恤金,能让父母日子好过一些。

他在桑城当兵,每个月五百文钱,被上面的头,扣掉一百文,还有四百文。

吃穿二百文,还能攒下来二百文。

后来李大将军到了之后,查抄克扣军饷,从那之后,就能拿到五百文钱的饷银。

因为训练刻苦,被奖励了几次,每次一百文到二两银子不等,他又攒了不少银子。

后来打仗,吴三壮是第一个冲进北云城的,而且还砍了十个北戎士兵。

总共得到了六十两银子的赏钱,还有两百亩地,另外他还升官了,现在是个百夫长。

此番回来,他想接家人过去安家,不在这边挤了。

一家十几口人,只有五亩地。虽然大周赋税两成,但也不够家里吃的。

如果不是德瑞夫人推广的红薯传到他们这里,他们家估计得饿死人。

即使这样,吴家的男丁清闲的时候,还要去打零工,补贴家用。

毕竟兄弟七个,除了吴三壮跑去当兵了,其他人没胆子,只有上面的两个兄长娶媳妇了,下面吴四壮到吴七壮都成人了,但因为家里穷,都没娶上媳妇呢。

吴大壮骑着马,归心似箭。

终于回到了家乡。

“大爷爷,您老还好吗?”吴三壮从马上跳下来,给吴老太爷行礼。

吴老太爷辈分很高,而且还是吴家村的族长和村长,看到一个黑脸大汉喊他大爷爷,一时间没有认出来,“你……你是……”

吴三壮声如洪钟,“大爷爷,我是三壮啊!”

吴老太爷听到这话,眯着眼睛,想看得清楚点,模样跟吴老蔫长得的确有几分像,“哎哟,真是三壮。你这是飞黄腾达了!”

虽然吴三壮穿着便服,但浑身上下新棉袄,新皮袄,而且还有一匹马,这可都是相当值钱的东西。

吴三壮笑了笑,“算不上飞黄腾达,只是升官了,现在是百夫长,下面管着上百人呢。”

“大爷爷,我不跟您说了,我先回家,收拾好了,我去给您请安。”

吴老太爷震惊,他们吴家祖上也阔过,但那都是两百年前的事情了。

近几十年,最大的官,就是村长。

现在听到吴三壮这么说,非常震惊,“好孩子,这么冷的天赶路,赶紧回家休息。你爹娘也挂念你呢。”

吴三壮牵着马,一路打招呼,离家五年,很多人都变了样,但依稀还能看出以前的模样。

吴老蔫大病初愈,心里愁苦,看着面前的火盆,心里难受。

本来想给老四说亲,但他生病了。

请大夫吃药,不仅花光了好不容易积攒的钱,还在村里借了一些。

哎,早知道死了拉倒,不治了。

吴婆子当然知道丈夫心里所想,只能安慰,“老头子,孩子孝顺,咱们就享福了。别想那么多,人在,咱们还能赚钱。”

吴老头叹息,“正因为孩子孝顺,更不想拖累孩子。花了那么多钱,估计要还一年才能还清。还有老三,北方打仗了,也不知道怎么样?是生是死,也没有音讯。”